close




立即點擊


標題

急~~~請問水母的毒素一些問題


問題


請問一下,水母毒素的成分是什麼?會造成什麼影響?主要攻擊哪裡?(神經?血管?....)


最佳解答


有毒水母的種類~ 1.僧帽水母 學名:Physalia utriculus La Martinniere 英 文 名:Portuguese man-of-war, Bluebottle 日 文 名:??????? 俗名:葡萄牙戰艦水母 形態特徵:此水母世代個體大,傘如僧帽狀之氣胞體,直徑可達10公分左 右,浮在水面有如戰艦,觸手在氣胞體下可延伸達30公分,呈 青藍色。 分佈:印度—太平洋各地,台灣四週海域皆有。 毒性:具強烈毒性,毒素為分子量240,000,含有10.6% 糖分子的蛋 白質,為具溶血致死性毒素。 2.箱形水母 學名:Carybdea sp. 英 文 名:Sea- wasp 日 文 名:??????? 俗名:海黃蜂 形態特徵:此水母傘部無色透明呈立方形,如四方形箱子狀,一般高約5~8 公分,觸手有四條可延伸至18公分。 分佈:西太平洋海域,台灣四週海域皆有。 毒性:具強烈毒性,毒素為分子量100,000的蛋白質,對羊的紅血球有 特異的溶血性。 3.鐘形水母 學名:Chironex fleckeri Southcott 英 文 名:Sea- wasp, Box jellies 日 文 名:??????? 俗名:澳洲海黃蜂 形態特徵:此水母係箱形水母的近緣種,兩者外形相似,傘部無色透明呈鐘 狀,一般高約20公分,有四條黃褐色的觸手可長達數公尺。 分佈:澳洲附近的西太平洋海域。 毒性:具猛烈毒性,是有毒水母中毒性最強,致死率最高,毒素為多種 蛋白質組成,毒成分因研究者不同而異,部分學者認為應包括分 子量600,000和150,000且具肌肉收縮毒性作用的蛋白質,分子量 150,000且具神經毒性的蛋白質,以及分子量70,000且具溶血毒 性的蛋白質。 4.遠洋水母 學名:Pelagia sp. 英 文 名:Mauve stinger, Mauve blubber 日 文 名:????? 俗名:紫水母 形態特徵:此水母世代個體大,傘呈半球狀,直徑約5~7cm,上傘表面有許 多棘手胞群突起,傘緣有16垂瓣,觸手8根位於成對的兩垂瓣間。 分佈:太平洋各地,台灣四週海域皆有。 毒性:具強烈毒性,毒素為分子量100,000~400,000之間具溶血、壞死 及心臟毒作用的蛋白質。 5.髮水母 學名:Cyanea sp. 英 文 名:Sea blubber, Hairy stinger, Sea nettle, Hair jellyfish, Lion's mane, Molonga, Snotty 日 文 名:????????? 俗名:海蕁麻 形態特徵:此水母世代個體大,傘呈圓盤狀,直徑約10~35cm,傘緣有16 個大型緣瓣,觸手多,呈頭髮狀,位於傘下延長,口腕顯著, 有褶皺,呈葉狀,體色有紅、橙和青等多種顏色。 分佈:太平洋、大西洋各地,台灣四週海域偶爾可見。 毒性:具強烈毒性,毒素為蛋白質,惟分子量與性質並不清楚。


其他答案


水母毒(一)常見有毒水母世界上海產刺毒動物中以水母引起的刺傷事件最多,最常見也最嚴重,有些種類毒性甚至強至可致人於死。而目前世界上約有200多種水母,均有毒性,惟毒性高低不同,毒性高常引起螫傷的種類約有十多種左右,其中以澳洲產的鐘形水母(Chrionexfleckeri)最毒,可說是世界上分泌毒液之毒腺動物(如毒蛇、毒蜂、毒蠍)中最強者,死亡者通常於被刺後15分鐘內致死,澳洲至今已有60多人因此水母而死亡;所幸近年來已有抗毒血清發明生產,而大大降低中毒死亡率。水母的毒素一般為具有神經、心臟與溶血毒性的蛋白質和胜類,在室溫下極不安定,並且毒素量少組成太複雜,故毒素的分離與鑑定較為困難。以下僅將常見且重要的五種有毒水母之形態特徵與毒性作一介紹,提供讀者辨識和防範:(二)特殊毒器官—「刺絲胞」腔腸動物主要的特徵在於其含有特殊毒器官—「刺絲胞」(如圖七),因此又稱為「刺胞動物」;而刺絲胞位於體表的上皮細胞間,特別是在觸手上分佈更為稠密,其胞內有一呈球型、橢圓形或紡錘型的小囊,稱為「刺胞囊」,大約有5μm~1mm大小不等,內部充滿毒液;而刺絲胞的前端有一根細小管狀的「刺絲」(長度可達刺絲胞的數百倍),與其筒狀基部呈螺旋狀的卷曲纏繞,面向刺胞囊內側。刺絲胞(或刺胞囊)表面開口處有一個蓋子,蓋子旁邊有一根銳利突出的「刺針」,此刺針雖然有「刺」字,但不是作為刺入的工具,而是具有感覺器官的功能,如同板機開關般,當有其他生物接觸刺針時,同時間刺絲胞的蓋子會打開,並將刺絲向外直接翻轉射出,刺入生物體內並注入毒液,使其中毒麻痺。一般而言,射出的毒量非常微量,但大型水母的總射出量可達數毫升左右。(三)中毒症狀皮膚被水母螫到時,症狀一般於接觸後迅即產生,輕症只有刺痛感、皮膚癢,1~2分鐘後便會出現點狀、線狀類似蕁麻疹的皮膚疹;嚴重者有皮膚發紅、腫脹及出血,全身臨床症狀包括:嘔吐、頭痛、腹痛、咳嗽、呼吸困難、肌肉痙攣、肌肉壞死、發紺、劇痛休克,更嚴重者可死於急性肺水腫或心肺衰竭等(包括溺斃)。(四)預防與治療方法預防措施:1.避免在水母聚集的水域游泳。2.潛水時,應穿著潛水衣、手套、蛙鞋等防護裝備。3.避免用赤手去捕撈水母。急救和治療措施:1.將受傷者儘速離開水面移至岸邊,以浴巾、衣服等去除仍附於體表的刺絲胞,避免用手除去,以免二度螫傷。2.另外可以使用家庭用白醋或其它物質(如阿摩尼亞或硼酸等弱酸鹼類)清洗傷處,以去除刺絲胞的活性,再用清水沖洗;至於酒精或尿液則可能會促使刺絲胞釋放毒液,並不建議使用。3.可塗抹類固醇或抗組織胺藥膏,以減輕局部皮膚反應,必要時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或施打止痛針止痛皆有幫助。4.若有休克現象,應給予氧氣,靜脈輸液及腎上腺素等急救藥物。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0517122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1000010KK10596

AE1DF87434A128B6
arrow
arrow

    dmd77e+aziypn7p0d2f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