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立即點擊


標題

十八羅漢?


問題


請問一下十八羅漢是哪幾個啊?他們的大名、排名〈如第一位是降龍羅漢〉,最好有生平事蹟!我不是佛教徒,但是我有點興趣想知道!麻煩囉!


最佳解答


什麼是「十八羅漢」?真的有十八羅漢嗎? 十八羅漢的說法主要是由十六羅漢之說所演變的,然而依據最古老的契經,十六羅漢應是由四大聲聞之說所演變的。 《增壹阿含經》三: 「然今如來有四大聲聞。堪任遊化。智慧無盡。眾德具足。云何為四。所謂大迦葉比丘.君屠鉢漢比丘.賓頭盧比丘.羅云比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吾法沒盡。然後乃當般涅槃。大迦葉亦不應般涅槃。要須彌勒出現世間。」 而《佛說彌勒下生經》也這麼記載: 「然今如來有四大聲聞。堪任遊化。智慧無盡眾德具足。云何為四。所謂大迦葉比丘。屠鉢歎比丘。賓頭盧比丘。羅云比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吾法沒盡。然後乃當般涅槃。大迦葉。亦不應般涅槃。要須彌勒出現世間。」 這兩個最古老的經文除了可以證明四大聲聞不般涅槃而遊化渡眾生之外,也能證明能入而不入般涅槃的菩薩行之說是可行的,一般學者的推測,他們很可能就是觀音、地藏、文殊及普賢信仰的演變前身。 在《舍利弗問經》中也證明這個說法: 「舍利弗。復白佛言。云何如來。告天帝釋及四天大王云我不久滅度。汝等各於方土護持我法。我去世後。摩訶迦葉。賓頭盧君徒般歎。羅睺羅。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 不過,此經未提必須要須彌勒出現世間後再般涅槃。 四大聲聞不般涅槃而遊化渡眾生的菩薩行如何演化成為十六羅漢之說,是難以考據的,但一般認定十六羅漢是出於《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這個說法大約是在佛滅後八百年而產生的,這個推論是由於難提密多羅的身世年代所推得。至此後,十六羅漢是哪十六則便多有不同而有爭議。 十八羅漢之演變,是中國所獨有的,一般認為是出於前蜀簡州金水張玄的手筆,其中為何,大致認為其十八羅漢的興起,並沒有什麼經典的根據,而完全是文人筆墨的創造而矣。 http://www.karts.org/edharma/modules/xoopsfaq/index.php?cat_id=10#q8 羅漢的原名為阿羅漢,為梵語Arahan的音譯。意為殺賊、應供及不生。在早期的佛教中,阿羅漢是究竟的解境界,與佛果無別,但大乘佛教興起後,將阿羅漢貶低,視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其上還有菩薩及佛陀的果位。 羅漢比較人性化,並不定形,可以隨心塑造,創造性亦較強;但他們亦同時擺脫生死輪迴的苦難,進入「諸漏已盡,萬行圓成,所作已作,應辯已辯」的境界。 中國較早期的羅漢像(唐代期之前),是十六羅漢,並非十八羅漢。十六羅漢的形象始於唐代,唐三藏翻譯了一本《法住記》,指出釋迦牟尼曾囑十六羅漢常住人間,隨時顯化以普度眾生。 隨著時間的流逝,到唐末至宋初由十六尊羅漢發展成十八尊羅漢,流行中國及西藏二地。引入羅漢像後,受到善信們廣泛的祟拜,後來他們並成為佛教藝術重要的創作體裁。 因為梵語並不普及,所以現時各尊羅漢像的名字和梵語的音譯有少許出入。 皆大歡喜尊者 菩提達摩尊者 彌遮迦尊者 婆舍斯多尊者 淨諸業障尊者 摩拏羅尊者 般若多羅尊者 成傑慈心尊者 伏虎尊者 佛陀難提尊者 濤淨慧尊者 鳩摩羅多尊者 寵眉尊者 婆修盤頭尊者 伽耶會多尊者 不如密多尊者 須菩提尊者 降龍尊者 http://www.10kbuddhas.org/chinese/monastery/18_arhans_c.htm 台灣供十八羅漢像的最早記戴在明末、清初,依蔣毓英或高拱乾的《台灣府志》,謂台灣府(今台南)鎮北坊,有觀音廟或觀音宮,內有塑十八羅漢像,此觀音廟或觀音宮應為今大觀音亭,建於永曆32年(1678),故十八羅漢供在台灣,至少有三百年的歷史。 台灣十八羅漢像的名稱 台灣的十八羅漢像,除了台南開元寺所供為梵文名字之外,其他均屬漢人稱呼,就南北各地寺廟歸納之,雖然版本不一,命名多所差異,但有一半以上是相同的,其名曰:「降龍、伏虎、長眉、開心、梁武、達摩、目蓮、布袋、志公等。」 其他的羅漢命名則南北差異甚大,以大觀音亭為例,其羅漢的命名分別是:「降龍、伏虎、長眉、開心、梁武、達摩、目蓮、布袋、志公、進香、進果、風鈸、道悟、優婆、利多、力風、優婆、夜多、曇晟。」 這些名稱,在開基天后宮、火山碧雲寺、白河大仙寺等的供像中,約有十六尊是命名相同的,可視為最早期的命名。 其次,再如建於乾隆五十一年的鹿港龍山寺,其十八羅漢名稱分別是右列自外起:「降龍、進花、長眉、開心、志光、善觀、目蓮、進香、布袋。」 左列自外起:「伏虎、進果、飛缽、知覺、梁武、獅子、達摩、進燈、九老。」 明顯的,一半以上是全然相異的,此可看成是乾嘉以下的流行,是台灣後期的十八羅漢名稱。 至於這些命名有何意義呢?歸納之,命名的取向有幾個特徵: 1.十八羅漢命名固然分歧,但前列的半數左右,如降龍、伏虎、長眉、開心、梁武、達摩、目蓮、布袋、志公等其字是固定不變的。 2.在寺廟創作年代較早,地理位置較偏南方者,其命名有其相似處,顯示各寺廟之間,是相互因襲模仿的。其名稱上,創作時代較晚,或寺廟位於較北部者,便不受其約束,而另創一系統,即後期的命名方式。 3.若依羅漢命名的字面上,望文生義,此十八羅漢,可分成幾大類: 1.出自歷史上或佛經中記載的人物,如梁武帝、達摩祖師、布袋和尚、志公禪師、目犍蓮尊者、彌勒菩薩等。 2.以表現神通或特殊外形為取向者:如降龍、伏虎、長眉、開心等。 3.以手中持物為命名者:進花、進香、進燈、進果、進書等。 4.表現法會熱鬧氣氛者:戲獅、飛鈸、飛缽、戲鹿等。 5.其他典據不明或涵義混淆者:九老、知覺、善觀(鹿港龍山寺)、力風、慧善(淡水龍山寺)、難堪、夜多、利多、優婆(白河大仙寺)少林、惠馱、多藏、道桂、摩羅、明成(大岡山超峰寺)、等。 其中第一類出自歷史或佛經故事者,舉五例如下: 1.梁武帝名蕭衍,生於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梁天監元年(502)即帝位,大清三年(549)崩,他是南梁的開國君主,先以儒家治國,文風鼎盛,號稱江表盛世,晚年崇佛。廣設寺院,並曾三度捨身同泰寺。 2.達摩尊者,是南印度禪師,南北朝時由海道來中國傳法,七世紀以前的著錄,達摩是一位以《楞伽經》教人的禪師,沒有特別的神跡,但八紀以後,便出現了如一葦渡江、梁武問答、慧可斷臂、隻履西歸等神異傳說,且愈演愈烈。到了宋代,各式的神異傳說逐漸被總合成《燈錄》、《語錄》等影響深遠。 3.布袋和尚,唐末五代時代人,明州奉化縣人,自稱契此,體態肥胖,揹著一布囊,到處行乞,能示人吉兇,出語皆是玄機。將示寂時,端坐磐石而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說完便安然而化。於是大家悟出他就是彌勒菩薩化身的,於是競相圖其像。 4.志公尊者,應為保誌禪師,南朝金陵人,姓朱,少出家修習禪定,劉宋太始初,忽然居止無定,飲食無時,髮常數寸,跣足執錫。與人言語賦詩,猶如讖記,後皆應驗。在齊梁之際,神異顯化事跡不斷,卒年約九十七。 5.目蓮尊者,出自佛經記載的人物,是釋迦佛的弟子目犍蓮,全稱摩訶目犍蓮。是佛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初與舍利弗共為六師外道,精通教學,後舍利弗得聞佛法,告知目蓮,二人遂共為佛弟子,二弟子二百人,共入佛門。唐代以後盛行的《地藏本願功德經》中,記載目蓮入地獄救母親的孝行,影響深遠。 以上五位尊者,除了目連確係釋迦世尊的弟子,隨侍佛修行,成就羅漢果,符合羅漢的身分之外,其他的梁武帝、達摩祖師、布袋和尚、志公禪師等四人,都不是佛陀時代的人,遍尋佛經或著錄也都找不出他們成為羅漢,尤其是十八羅漢成員的線索。若勉強尋出四人共同的關係,或者可說他們都曾住過江南,他們的事蹟應曾流傳於金陵杭州一帶,他們也都被認定為得道高僧,具有常人所不能的神通本領。 就第二類以特殊外形而命名者,如長眉及開心而言,長眉尊者原是賓頭盧(即賓頭釐跋羅墮闍)尊者的特徵,五代以後逐漸成為十六或十八羅漢的成員中,必備的特徵之一。(見筆者所撰《賓頭盧羅漢的事蹟與長眉尊者的圖像》)。 至於開心羅漢,其典故出處不明,表現在圖像上以羅漢胸腔裂開,現出佛陀頭面為主要特徵,民間相傳那是表現「人面佛心」之意,在圖像史上,最早出現於五代,如五代吳越國的杭州煙霞洞內有石刻十六羅漢像,中有一位開心羅漢,又如五臺山佛光寺文殊殿上,其壁畫中有五百羅漢圖,其中有一位開心羅漢,又如建於明末,由隱元禪師自福建赴日本京都所建的萬福寺,內中的十八羅漢像由明代福建匠師范道生所造,內中有一尊開心羅漢。開心羅漢在元代以前除煙霞洞之外其他處少見,但明清的寺廟之中,卻成為必要的成員之一。 再就以表現神通為取向的降龍伏虎羅漢而言,此二尊者在明清時代的佛寺中,是十八羅漢的必要角色,且位置是一左一右,形成對稱的布局。在歷史上降龍羅漢的事蹟,遠超過伏虎的事蹟,早期二者並無任何關係,宋元以後逐步相配成對,或是與道教思想有關。(見筆者所撰《降龍伏虎羅漢像源流考》)。 就第三類以手中持物為命名者而言,手中捧花、捧果、持燈、持香等應是表現法會上供時,必要的供物。早在元代畫十八羅漢時,持花的羅漢,持香的羅漢已是羅列在內,如故宮藏元人應真圖左右二軸,就是一例,清代嚴宏滋所畫的「白描十八羅漢」,其中也包括進花羅漢和進燈羅漢。進果羅漢在史上遺例較少,臺灣寺廟十八羅漢中的進果羅漢以手中捧著桃子者為多。相傳西王母曾把三千年結一次果的蟠桃賜給漢武帝,後世小說、戲曲遂多據此衍為王母設蟠桃盛會的故事,桃樹桃果遂多帶道教色彩。 就戲獅和飛鈸二尊者而言,戲獅羅漢在中國傳統佛寺內出道較早,宋或唐即已出現,元明以下幾成十八羅漢的必要成員之一。但是飛鈸尊者則少見,飛鈸尊者,有的作飛缽尊者,羅漢手中作舞弄銅鈸的各式姿態,十分生動,鈸是一種樂器,佛寺誦經作法會,多用木魚、磬、鐘、鼓、引聲等,而少用鈸。但是道士做法事時,必用銅鈸,兩手各取一只,相互敲擊,音響甚大,既可引起大眾的注意,也可營運出熱鬧的氣氛。而戲獅就是舞獅,在年節喜慶時候,羅漢舞獅,既是神通法力的展現,也是祝賀的意義。直到今日,在華人的社會中,每遇節慶,總有舞獅活動,舞獅時,除了擊鼓以表節奏之外,其間又配合銅鈸之聲,更添增喜氣。


其他答案


台灣首家合法娛樂城開幕囉!體育博彩、真人對戰、現場遊戲、彩球投注高賠率,歡迎您來體驗!官方網站aa777.net十六羅漢指承佛敕命,永住世間守護正法之十六尊羅漢。一般係十六尊同受供養。即:(一)賓頭盧跋羅墮闍,此尊者與一千阿羅漢,多分住於西牛貨洲。(二)迦諾迦伐蹉,此尊者與五百阿羅漢,多分住於北方迦濕彌羅國。(三)迦諾迦跋釐墮闍,此尊者與六百阿羅漢,多分住於東勝身洲。(四)蘇頻陀,此尊者與七百阿羅漢,多分住於北俱盧洲。(五)諾矩羅,此尊者與八百阿羅漢,多分住於南贍部洲。(六)跋陀羅,此尊者與九百阿羅漢,多分住於耽沒羅洲。(七)迦理迦,此尊者與一千阿羅漢,多分住於僧伽茶洲。(八)伐闍羅弗多羅,此尊者與一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於剌拏洲。(九)戍博迦,此尊者與九百阿羅漢,多分住於香醉山中。(十)半託迦,此尊者與一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於三十三天。(十一)羅怙羅,此尊者與一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於畢利颺瞿洲。(十二)那伽犀那,此尊者與一千二百阿羅漢,多分住於半度波山。(十三)因揭陀,此尊者與一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於廣脅山中。(十四)伐那婆斯,此尊者與一千四百阿羅漢,多分住於可住山中。(十五)阿氏多,此尊者與一干五百阿羅漢,多分住於鷲峰山中。(十六)注荼半託迦,此尊者與一千六百阿羅漢,多分住於持軸山中。此係據法住記所載。自此經典漢譯以來,十六羅漢為禪宗寺院主要之造像,呈神仙姿態。十六羅漢之畫像,有法願、法鏡、僧鯀諸師所繪者,尤以五代貫休之十六羅漢圖與北宋之十六羅漢圖(今藏於日本清涼寺)均為膾炙人口之作,貫休之作品尚可由敦煌千佛洞壁畫窺其遺影。此外,盛傳於世間之十八羅漢圖,即於十六羅漢加繪達磨多羅尊者與布袋和尚,或加繪降龍、伏虎二尊者。十八羅漢指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之阿羅漢。以其為應受人天供養之真人,故又稱十八應真。經典中有十六羅漢之記載,而無十八羅漢之說。最早畫十八羅漢者,有西元十世紀時之張玄及貫休,其後沙門覺範與大文豪蘇東坡皆曾對此頌贊,且蘇東坡所題之十八首贊文,每首皆標出羅漢之名,於十六羅漢之外,以慶友尊者為第十七羅漢,以賓頭盧尊者為第十八羅漢。實際上慶友即難提蜜多羅,為著「法住記」之人;賓頭盧即賓度盧頗羅墮,原已列為十六羅漢之首,此乃因不熟經典、不解梵語所致之誤。然因此而使十六羅漢逐漸發展為十八羅漢。自元代以來,多數寺院的大殿中皆供有十八羅漢,且羅漢像之繪畫及雕塑一般亦多以十八羅漢為主,自此,十八羅漢在我國遠較十六羅漢普遍。此外,另有加上迦葉尊者、軍徒歎尊者為十八者;西藏地區或加達摩多羅、布袋和尚,或加降龍、伏虎二尊者,或加摩耶夫人、彌勒二者。下列為十八羅漢閣內的羅漢像圖片及他們的名字。因為梵語並不普及,所以現時各尊羅漢像的名字和梵語的音譯有少許出入。圖片參考:http://www.10kbuddhas.org/images/18-arhans/18-10-s.jpg須菩提尊者降龍尊者十八羅漢乃世人於十六羅漢外另加降龍、伏虎二羅漢。據法住記所載,十六尊羅漢承佛敕命,永住世間守護正法,即:一賓頭盧跋羅墮闍、二迦諾迦伐蹉、三迦諾迦跋釐墮闍、四蘇頻陀、五諾矩羅、六跋陀羅、七迦理迦、八伐闍羅弗多羅、九戍博迦、十半託迦、十一羅怙羅、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託迦。此外盛傳於世的十八羅漢,即十六羅漢外再加繪達摩多羅尊者與布袋和尚,或降龍、伏虎二尊者。參考資料:http://www.baus.org/baus/library/arhat.html美佛會佛教修行果位有羅漢一級,是阿羅漢(Arhat)簡稱,原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級。在大乘佛教中,修行成就的最高果位則是佛,其次為菩薩,然後才是羅漢。在漢傳的世俗佛教中,不論佛、菩薩或羅漢,則都已不止是修行的一個境界或果位,更被具體化為類似於民間「神祇」一般的崇拜對象。而羅漢的流傳方式與形象,則又和佛或菩薩有些不一樣。佛與菩薩多半是個別的成為主要奉祀或崇敬的對象,如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等。而羅漢則通常以成組或成群的方式出現。例如四大羅漢、十六羅漢、十八羅漢或五百羅漢。其中的四大羅漢後來較不普遍,而五百羅漢,雖由於「人多數眾」,而為人所樂道,少數較大寺院的建造也或許因為特別氣派效果的考慮,而造有五百羅漢堂。但總的來說,宋代以後流傳較廣的無疑是十八羅漢。而十八羅漢又是由十六羅漢衍生出來的。其中增加的兩尊,後來被定位為降龍和伏虎,既經定位便廣為流傳。對於後來大多數的民間信仰者來說,降龍與伏虎幾乎就成為所有羅漢的代表。除了佛教學者或許會記得其他羅漢的原本名號之外,大部分的人一提到羅漢,想得起名號的,恐怕就只是降龍和伏虎。根據佛教學者考證,最早完整列出十六羅漢名號的是唐代玄奘大師所譯的《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簡稱《法住記》。中國有關羅漢的傳說大概就在《法住記》流傳以後,才漸見流行。大約也就在五代、北宋之際,流傳的「十六羅漢圖」,不知怎地卻又變成了「十八羅漢圖」。蘇軾的<十八大阿羅漢頌>一文可能就是記錄有關「十八羅漢圖」的最早文字。蘇軾在該文未提十八羅漢名號,蘇軾說第十七位是「慶友尊者」,第十八位是「賓頭盧尊者」,然而第十七位其實是《法住記》的作者。而第十八位賓頭盧則是第一位的重覆。然而由於「十八羅漢」原非印傳佛教所既有,這衍生出來的兩尊該是誰,便成了一個問題。如果十八羅漢被認為已是佛教傳承名相之一,再這樣一直紛擾下去,不能定出誰是這最後兩尊,其實並不太好。奉佛而又喜好歷朝畫作的乾隆皇帝,在審閱所集羅漢名畫之餘,免不了也要面對這個問題。他在徵詢當時的章嘉活佛之後,就御筆寫定,說第十七尊羅漢是大迦葉尊者,也就是降龍羅漢;第十八尊羅漢則是彌勒尊者,也就是伏虎羅漢。從此以後,十八羅漢的組合中而有降龍、伏虎,似乎就這樣有了官方確認的版本。不過雖然說十八羅漢中的最後二位為「降龍與伏虎」,是直到乾隆才給的官方定說,但明白的為羅漢加上「降龍」「伏虎」名號的,卻至少在明代萬曆年間刊行的《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以下簡稱《羅漢傳》)就已存在。只不過在這部小說體的傳說中,「降龍」「伏虎」羅漢的本尊和乾隆所指的有所不同。明代隆慶年間刊行的《錢塘湖隱濟顛禪師語錄》以及清初天花藏主人編寫的《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都稱濟公是「紫腳羅漢」轉世。由於「紫腳羅漢」除了是「羅漢」之外,沒有特別意涵,因此,清朝中葉以後的《濟公傳》,便說濟公是降龍羅漢轉生,而後來的民間傳說則又說濟公是伏虎羅漢轉生,都是這種心理的反映。因為在民間觀念中的濟公,正是有著佛性,卻又不離人間,為人除邪驅惡的羅漢。羅漢而要入世,為民除惡,當然得有降龍、伏虎的手段,不論把濟公說成是「降龍」或「伏虎」羅漢,意義都是一樣的。更詳細的資料http://www.hss.nthu.edu.tw/~tl/wu's%20full-text%20essay-5.htm降龍羅漢與伏虎羅漢──從《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說起作者: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胡萬川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0803000012KK17665

68BC9A39158763AE
arrow
arrow

    dmd77e+aziypn7p0d2f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